找到相关内容9186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索

    理解上的深浅、宽狭,修学上的方法之差别,以及为适应众生的根机利钝、教化时机因缘之区别,而作出的不同的诠释与阐述。实际上,作为由佛陀一脉相承的佛教各宗派、学派,其义趣、目标并无根本之分歧。因此,门户之见、...

    金易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473545.html
  • 九华山刚晓法师问答录

    朝代不同,罗汉与菩萨不能在一起比较,因为发心不同。  整个佛教的总纲我们可以套用社会上的说法把它总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面旗帜,四项原则。一个中心是成佛做祖度众生,这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当然不能...

    刚晓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493073692.html
  • “万世立量之通轨”还是“一时之用”?

    概念本无真假可言。立敌争论的目标是作为判断的宗,而不是组成宗判断的概念。立宗既要“违他顺自”,宣传本宗观点,那么用不极成的概念来组成宗也应该允许。这样一来,证宗的过程就会更为复杂。法称删除这几种过失,使...

    郑伟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124173790.html
  • 佛教信仰及其认同模式

    集体的维度。这些认同标示出个人是如与他人“相同”的。基于一系列共有的目标、价值观或者经验的共同认同,能够形成社会运动的重要基础。  至于自我认同则是把我们区分为不同的个体,指的是自我发展的过程,通过这... 佛教作为制度宗教,它们都是一种集中的、集体的、组织化的资源,是由那些由个人资源集中起来并服务于共同目的、目标的那些资源,而组织或身份或群体本身,就是支持和动员一切其它资源成为可能的基本的集体资源。 ...

    李向平

    |佛教信仰及其认同模式|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12373840.html
  • 《楞严经》漫谈

    rdquo;八万四千法门目标一致,但对初机来说,则快慢有所不同。   不管是哪种法门,若不苦修,想坐享其成,不劳而获,是绝对没有的事。《楞伽经》说∶“然悉恭敬供养于我,而不善解知词句义趣。...

    曾琦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383073942.html
  • 法华思想与佛教小区共同体——以东魏《李氏合邑造像碑》为例

    因而能更进一步踏入村庙中来瞻仰佛菩萨像,并虔诚的发菩提  心,得享更大的福报。法华邑义的社会公益活动,其更究竟的  目标系导引一切众生,皆能同住赡养的极乐世界中。  李氏法华邑义人物除了拥有团体职位,并...

    颜尚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383773949.html
  • 佛教哲学与京都学派:吴汝钧与赖贤宗对谈

    通过Kenosis这个古拉丁字来达成其目标。Kenosis有一点空、消极的意思。这个名相在西方主要是讲上帝透过“道成肉身”的方式——化身为耶稣,来到这个现实的世界,接受各种的痛苦、苦难,用他的宝血来为...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383973952.html
  • 何蓉:国家规制与宗教组织的发展:中国佛教的政教关系史的制度分析

    聚集,而是一些复杂的、严格排他、又彼此通达的志愿团体。换言之,美国式民主的起点,恰恰在于社会团体的自治。  政治与宗教方面天然地存在着某种对立,而将这种对立转化为和谐共处才是现实的规制手段的目标。对比...

    何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384973959.html
  • 基本哲学问题——试论牟宗三哲学的儒佛会通

    形上学原理原本都是来自于人存有者的智慧关照之中,因此儒释道三家都是一种境界型态的形上学。  人存有者的最高证悟状态之境界的追求皆是以其原有的本体实相观解作为心理修养的目标箭鎨,并即在人存有者的最高证悟...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385073960.html
  • 唐湘山宗慧禅师《牧牛歌》析论

    Paul Tillich)提出,用以界定宗教本质的要素,原未特别指涉到对世间的态度,吴汝钧引申其定义,并以之表征禅宗建立于入世方面的人生意义与目标。本论文采用吴汝钧的观点,详见吴汝钧:〈十牛图颂所展示的禅...方便」。因此,譬喻手法的运用,是为了引导弟子达致觉悟境界,譬喻只是文学表现的手段,并非创作的根本目标。  4.就内容而言。根据《湘山志》的记载,〈牧牛歌〉的内容是「巧示程途」,亦即透过具体而且清晰的实践...

    蔡荣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390673977.html